我是果冻传媒mvgdcminto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4班的杨杰,今年以初试 324 分的成绩,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(含量子技术等)专业拟录取。这段考研旅程于我而言,是破茧的阵痛,更是新生的馈赠,愿以文字分享其中的感悟与思考。

孤独征程:在自我对话中雕刻成长
考研之路,是一场静默的自我修行。当我在图书馆的晨光中翻开书本,在深夜的台灯下标注重点,朋友圈里他人的热闹喧嚣曾让我短暂迷茫。但渐渐明白,真正的成长从来都在独处中发生 —— 那些独自制定计划、调整节奏的时光,如同工匠雕琢璞玉,让我看清自己的优势与短板:擅长逻辑推导的专业课,就深耕真题搭建知识框架;薄弱的英语阅读,则拆解长难句逐句攻坚。这种与自己 “较劲” 的过程,不是孤独的困守,而是与理想的对话。
方法论的胜利:在科学规划中稳步进阶
考研的本质是一场 “时间管理的战役”。我始终相信,合理的计划是效率的基石:
分阶推进:基础阶段(3-6 月)主攻教材通读与知识点梳理,如同搭建房屋框架;强化阶段(7-10 月)聚焦真题实战,在错题中查漏补缺;冲刺阶段(11-12 月)模拟限时答题,训练应试节奏感。
精准发力:针对专业课《信号与系统》,我整理出近 10 年考点分布表,发现 “傅里叶变换”“系统稳定性分析” 等高频考点,便集中精力制作思维导图;英语备考则以真题为核心,通过逐篇翻译阅读文章,将词汇记忆与语法分析融入语境理解。
动态调整:每周日晚间预留 1 小时复盘,根据完成度与正确率灵活调整下一周计划,避免陷入 “为完成任务而机械学习” 的误区。
心灵的蜕变:在磨砺中锻造坚韧内核
考研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生命的必修课:
独立者的勇气:当备考后期遭遇专业课大纲变动,新增的 “量子技术基础” 章节让我一度焦虑。但没有等待外界的指引,我主动搜索院校导师论文、购买专业书籍,用 3 周时间梳理出核心知识点,这种 “自己解决问题” 的能力,成为未来科研之路的重要伏笔。
承压者的智慧:面对模拟考的失利,我学会将情绪转化为行动 —— 分析错题时不再纠结于分数,而是追问 “这个知识点为何理解偏差”“解题思路是否存在局限”。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,压力不是阻碍,而是扎根更深的契机。
长期主义的信仰:那些 “看不到进步” 的日子里,我会在笔记本扉页写下:“每天多记住1个公式,就离目标近 1 毫米”。如今回望,正是这一毫米一毫米的积累,铺就了从“迷茫备考” 到 “稳坐考场” 的进阶之路。
致追光者:过程本身,即是答案
想对所有踏上考研路的同学说:“不必预设终点的光芒,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,便是对梦想最好的回应。”324 分不是耀眼的高分,但它见证了我从 “被动学习” 到 “主动规划” 的蜕变;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是终点,而是探索量子技术领域的新起点。正如古语所言: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”考研教会我们的,从来不是“非赢不可”的执念,而是“敢赢敢输”的底气——无论结果如何,那个在凌晨背书、在深夜刷题的自己,早已比昨天的你更接近理想中的模样。
寄语:
以日为单位耕耘,以月为周期沉淀,时间终会给你答案。
愿你在考研的征途中,既能忍受破土前的黑暗,也能享受抽枝时的微风,最终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,绽放出最热烈的花。